時間 時間:2025年3月5日-7日
地點 地點:石家莊國際博覽中心
【瀏覽字體: 大 中 小】 作者:佚名 來源:網絡 發布時間:2014-06-28 00:00:00 瀏覽量:
中歐國際工商學院衛生管理與政策中心主任、經濟學兼職教授蔡江南認為,創新在醫療行業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和用武之地,國家把醫療健康產業作為拉動經濟增長的重要力量,未來必須依靠創新解決發展中遇到的難題,推動這一產業做大做強。
軟性醫療創新同等重要
經過三十多年的改革發展,醫療與其他行業一樣都取得了豐碩成果,但與其他行業不同的是,醫療行業在發展過程中積累的問題相對更多。
“我個人感覺,創新在醫療行業發展和改革當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需要指出的是,我們所說的創新不僅包括技術上的創新,還應該包括管理上、商業模式上、制度上、政策上的創新。”蔡江南向記者說道。
他介紹說,改革開放至今,很多產業已經從過去的短缺狀況發展到目前的產能過剩,但是醫療是唯一一個例外,特別是質量高的三級醫院的醫療資源,永遠處于短缺的狀態。之所以出現這個局面,最大的原因是在管理、體制包括政策上制造出了太多人為障礙。
這些所謂的“人為障礙”固然涉及方方面面,蔡江南以醫生這個群體為例,向記者闡述了自己的理解。
他說,從2009年開始,政府投資新建了許多基層醫療機構,包括配置了很多新設備和藥品投放。不過,醫療人才短缺是當前面臨的最大難題,高素質醫療人才都集中在大型的三甲醫院,盡管政府鼓勵病人到基層就醫,但是基層醫療機構人才質量差,所以即便硬件設施已經夠好,但是老百姓還是不愿去基層醫院看病。
蔡江南指出,上述現象的出現反映出我們對醫生的收入補償不完善,醫生這個職業的就業方式存在問題,國家需要推動醫生就業制度的改革。比如在國外,醫生和律師是兩個高度專業化的自給自足的職業,醫生本身可以決定在什么時間到什么地點行醫,但在中國,醫生是醫療事業單位的雇員,醫生沒有流動性和支配自己的權利。
事實上,以北京三博腦科為代表的一批民營醫療機構已經在人才的引進、激勵、保護和發揮作用方面做出了成功探索,蔡江南認為這些創新對醫療行業來說都是非常有意義的。“在醫生的就業方式上、收入補償上做創新,這些看起來不是技術硬件的創新,但醫療這個行業的很多問題確實需要靠管理、體制上的創新來突破現有的瓶頸。”
在談到信息化技術對醫療行業的影響時,蔡江南認為信息化將對醫療行業的生態帶來改變。病人對醫生、醫院的評價信息可以放在網上公開,這些信息能促進醫療服務供給方改進服務質量,也能一定程度上提高病人在就醫過程中的地位。同時,信息化對推動醫療數字化、加快醫療商業模式的創新也將產生巨大作用。
蔡江南舉例說,中國的獨生子女問題和老齡化問題日趨嚴峻,未來老年人不可能都住到養老院中。考慮到中國的文化傳統和家庭觀念,老人怎么樣既不離開家又能做到養老,這其中就需要依靠互聯網、物聯網等信息技術。通過信息化手段,子女可以遠程監控老人在家里面的情況,對可能出現的危險采取干預措施。
作為一名長期關注中國醫療行業發展的專家學者,蔡江南特別強調,醫療行業做大做強必須寄希望于技術的創新、商業模式的創新、管理的創新和制度的創新。
用市場的力量推動醫療創新
破解管理、體制包括制度上的障礙關鍵靠創新思維,而當前創新的核心關鍵是發揮市場在醫療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
在蔡江南看來,我們應該正確看待醫療資源的社會化和行政化。他認為,中國的醫療體制既有計劃經濟的成分也有市場經濟的成分。
“當前的公立醫院名義上說是公立醫院,但是從它的收入來源來看,事實上已經是一個社會化的非營利性醫院了,因為它收入的90%來自病人、來自醫保,只有10%的收入來自政府財政,這種收入結構在國外就是非營利性醫院。”蔡江南說。
他進一步解釋道,“真正的公立醫院主要來自政府的財政支持,對病人的服務是低價或者是免費的。在很多國家,這樣的醫院往往是精神病醫院、傳染病醫院,軍隊、邊疆少數民族醫院等,這些醫院是虧損的,社會也沒有積極性來辦。”他認為,這類醫院大概需要2萬多所,或最多不超過30%的醫院辦成這種公益性的公立醫院就足夠了。
當然,強調公立醫院的公益性并不意味著所有的公立醫院都要辦成公益性醫院。蔡江南表示,所謂公益性就意味著財政支持,把占九成的公立醫院都辦成公益醫院既無必要也無可能,相當多的醫院完全可以分化出去成為名符其實的非營利性醫院。
蔡江南明確指出,一些基本的醫療服務就應該由市場來提供,市場也完全有能力覆蓋這些基本的醫療服務,不需要靠政府的財政投入。他認為,由市場開辦的民營醫療機構可以分為營利性和非營利性兩類,而非營利醫院將是主導。
事實上,在新醫改方案中,國家也明確提出鼓勵和引導民營資本參與非營利性醫院建設。但是,從投資回報的角度分析,民營資本開辦非營利性醫院,它們是否有持久的動力和足夠的意愿呢?
對此,蔡江南回應說,對于一些大的企業財團來講,開辦非營利性醫院完全有動力和吸引力。
他首先向記者明確了一個概念,所謂營利性和非營利的區別不在于有沒有利潤,實際上兩者都會帶來利潤,差別就在于營利性醫院的利潤是可以取出自由支配,而非營利性醫院的盈利只能用于醫院的自身發展而不能被取走。實際上,即便是盈利不能被取走,但對一些大型企業來講也有意愿去開辦非營利性醫院。
通過調研分析,蔡江南發現不少房地產開發商對開辦非營利性醫院比較感興趣。“在地產項目周圍開辦一家醫院的話,可以做成項目配套,房價就上升了。所以,地產商可以間接的通過上下游的產業鏈獲得收益。”另外,除了這種有形的收益外,開辦非營利性醫院還可以為企業帶來無形的品牌和廣告聲譽。
去年10月,國務院印發《關于促進健康服務業發展的若干意見》,醫療健康服務業巨大的消費潛力即將爆發。目前,該產業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只有5個百分點,根據一些權威機構的測算,到2020年,醫療健康服務業占比會增至9個百分點。
“這是一個很大的提升,這個提升一定是要依靠創新、依靠市場來解決體制、制度等方方面面的問題,才能把健康產業向更高的層面推進。”蔡江南認為。